事关健康码“黄码”“红码” 最新权威解答
近期,我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有些市民突然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成了“黄码”或“红码”。健康码为什么会变成“黄码”或“红码”?变成“黄码”或“红码”后该怎么做?如何配合做好防疫工作?11月19日下午,我市疾控专家就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1.问:为什么健康码会被赋“黄码”?
答: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划定,“居家健康监测”人员被赋“黄码”:
①有发热症状的人员;
②正在实施居家健康监测的确诊病例出院(舱)人员、无症状感染者出院(舱)人员、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
③区域协查确定及其他须纳入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
2.问:为什么健康码会被赋“红码”?
答:以下6种人群的健康码会被赋“红码”:
①确诊病例;
②无症状感染者;
③正在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入境人员;
④密切接触者;
⑤有高风险区旅居史的外溢人员;
⑥区域协查确定及其他需要集中或居家隔离的风险人员。
3.发现健康码被赋“黄码”或“红码”后,该怎么办?
答: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市民自己发现被赋“黄码”或“红码”,另一种是在公众场所扫码时发现被赋“黄码”或“红码”。
①如果市民自己发现健康码被赋“黄码”或“红码”,应当立即主动向当地社区报备。报备后,要按疫情防控要求,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如实报告行程轨迹、居住地址、近期接触人员。
②如果全市各公共场所等扫码单位在扫码时发现市民被赋“黄码”或“红码”,要劝导“黄码”或“红码”人员暂时在临时留观点留观,并立即向扫码单位所在社区报告,由所在社区对“黄码”或“红码”人员落实临时隔离管控措施,后续通知“黄码”或“红码”人员居住地社区接回并落实分级分类管控。对“黄码”或“红码”人员不予配合管理的,各公共场所等扫码单位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或拨打110,由公安机关配合管控。
4.问:对“黄码”或“红码”人员的隔离管控措施是什么?
答:①“红码”人员需实行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从“7+3”调整为“5+3”,即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期限变为“5天”,集中隔离解除后,从原来的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3天“居家隔离”。
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即居家隔离,要求最好单独居住,如条件不允许也应单人单间,保持通风,用餐限制在隔离房内,并在相对独立的隔离室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交接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与其他家庭成员近距离接触时必须规范佩戴口罩。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保持居室勤开窗通风,做好家居日常清洁及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消毒。
居家隔离期间,隔离人员及其共同居住人员不得外出,因就医等确需外出时,需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
居家隔离期间,工作人员上门进行核酸采样。
②“黄码”人员需要实行居家健康监测。
居家健康监测,应选择通风较好的房间居住,尽量保持相对独立,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家人近距离接触,提倡分餐制。居住的房间需保持室内通风,做好居家日常清洁和消毒。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如就医等特殊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居家健康监测期间根据防控要求完成核酸检测。
5.“黄码”或“红码”要转回“绿码”,该怎么做?
答:市民在通过咨询政策和如实报告后,确定自身符合转“绿码”条件的,可通过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提交转码申请,也可通过拨打12345市民热线反映转码诉求。
隔离点、村(社区)线下申请渠道。市民可主动向隔离点、村(社区)提出转码申请,并提供解除隔离证明(或社区出具的相关证明)等相关转码佐证材料。
手机端线上申请渠道。市民可通过支付宝湖北健康码、“鄂汇办”APP等,在本人健康码界面上点击“自助申请”→“一键转码”,发起在线转码自助申请,申请时需提交转码相关佐证材料。